淡水道教的源流與內涵 : 淡水的民間道教
淡水一地,以奉祀道教神靈為主神的民間宮廟,實以草創於乾隆四十 七年的福佑宮為最早。
除了福佑宮的媽祖外,有清一代,奉祀道教神靈的民間宮 廟及宗教團體、組織,尚有八庄大道公的保生大帝、清水里永吉的上帝公廟(今 更名為聖靈宮)、
文昌祠(今已不存)、蕭王爺廟 #1、沙崙忠義宮蘇府王爺廟、興 建宮(主祀劉、朱、池三王爺)、金福宮(主祀池王爺)、和衷宮(主祀朱府三王 爺)、
聖江廟(主祀文武尊王張巡)、義山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張巡)及行忠堂(主祀關聖帝君、呂洞賓、岳飛、司命灶君及王天君五聖恩主)等十一座。#2
是 以,整個清朝時期,若將土地公廟除去不計,性質比較偏向道教的淡水民間宮廟,約計有十二座;#3而這些宮廟的道教神靈,除行忠堂的五聖恩主外,#4
全部都是 源自淡水移民的泉州祖籍地;其中,位於老淡水社區的幾間王爺廟的王爺,最初 是為了消滅咸豐初年淡水地區所流行的瘟疫,而特別自原鄉迎請過來。#5
到了日治時期,由於受制於殖民政府重佛抑道政策的影響,淡水的民間宗 教,除了比較偏向佛教之清水祖師廟 #6及觀宗寺的創建外,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及發展。
在道教類民間宮廟方面,目前所知,就只有位於忠寮里、以奉祀城隍為 主神的大王廟,係創建於一九三四年的日治時期。
由此可見,因為日本異族的統 治,的確給淡水的宗教,帶來相當重大的制約及影響。
二次大戰後,台灣的政治、社會及文化,又面臨另一次天翻地覆般的鉅變; 這樣的鉅變,同樣深刻影響淡水民間宗教的發展。
從民國三十四至五十年之間, 整個淡水地區的民間宗教,幾乎呈現出停滯的狀態,這和當時之政治管控嚴厲、 整體經濟情況又相當匱乏息息相關。
五十年之後,淡水的民間宗教,開始出現復 甦的現象。就公所所存寺廟登記資料所見,民國五十年到六十年之間,道教類之 民間宮廟的創建或重建,約有九座,
所奉祀的道教神靈,分別為瑤池金母(樹興 里天寶殿)、三太子(崁頂里太子廟)、張天師(沙崙里平安宮)、
玄天上帝(屯 山里慈玄宮及竹圍里竹林慈玄宮二座)、孫臏祖師(中興里孫臏宮)、池王爺(金 福宮)、孚佑帝君(崁頂里正興宮)及保儀尊王(坪頂里集應廟)等。
於六十年代興建或重建的道教宮廟,則有六間,其主祀神靈,分別為關聖帝 君(無極天元宮)、張聖君(義山里法主宮)、
保生大帝(義山里祈福保生宮)、 玄天上帝(蕃薯里玄玄廟)、孚佑帝君(興仁里海天宮,今已遷走)及天上聖母(水源里三寶宮)。
綜觀五、六十年代所創建的宮廟,有一些乃是清代所傳下之 神明的建廟,#7有一些是撿拾到神像而開始奉祀,#8
另有一些,則是源自神明的直接降靈、啟示或從境外遷入。#9相對於日治之前所建宮廟,皆以分靈自原鄉祖 籍地為主的情況,
五、六十年代的廟宇,雖有一些仍是如此,但自台灣本土產生 的廟宇,已開始出現。這種情況,到了七、八十年代,更是完全翻轉,都以本土 自行產生者為主。#10
七、八十年代以後,由於政治上的解嚴、宗教信仰的完全自由及經濟的蓬勃 發展等因素,整個台灣的宗教,大體上都呈現出興盛、繁榮的局面;
民間廟宇、 神壇的創立、興建或重修,亦以七、八十年代以後最多,此在淡水的情況,亦是 如此。
根據筆者初步的調查及統計,淡水地區七十年至今所興建、創設或從境外 遷入 #11的廟宇及神壇,至少超過六十間,
其中所信奉的神靈,大部分皆為道教神, 在教派的歸屬上,亦以認同道教為主。
其中,尤以玄天上帝、媽祖、關聖帝君、 瑤池金母(王母娘娘)及各姓王爺等神靈,最為眾多;#12
而其設立的最初原因, 則以創建者的通靈及受到神明啟示的經驗最為重要,此點和台灣民間宗教於七十 年以後逐漸興起的會靈山運動頗有關連。
事實上,七、八十年以後,在淡水新興 的民間道教宮廟,參與會靈山運動的情形,實相當普遍,此點亦是近年來淡水民 間道教宮廟的重要現象。
【1】 根據蔡相煇於民國六十二年的調查採訪報告,在今日淡水清水祖師廟前,原有一座滬尾港苦 力所奉祀的簡陋蕭王爺廟,其信仰年代,甚至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日治以後,清水祖師廟創建, 蕭王爺送被已迎祀於該廟左側殿。詳參,蔡相煇,〈淡水八里坌史蹟調查報告〉,收入《臺灣勝蹟 採訪冊》第二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78,頁 297。
【2】 有關清代淡水街市聚落的發展過程及其與上述一些宮廟的關係,可參考陳國棟的〈淡水聚落
的歷史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 2 卷第 1 期,頁 5-20。張建隆,〈從寺廟 分佈看滬尾街聚落之形成〉,《尋找老淡水》,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頁 2-41。
【3】 以奉祀黃府三將軍為主神的淡水晉德宮,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其戰後的寺廟登記雖為道教, 但因黃府三將軍可能為明末殉國的儒生黃道周,故本文將之歸類為儒教神而非道教神。
【4】 位於忠山里的行忠堂(當地皆稱為「仙公廟」),係清末及日治時期,大台北地區許多重要鸞
堂(比如,三芝的智成堂、大龍峒的覺修宮)的祖堂;其扶鸞儀式及五聖恩主的來源,學界一向 主張是來自宜蘭的喚醒堂(王見川,〈清末日據初期臺灣的鸞堂〉,收入氏著《臺灣的齋教與變堂》, 台北:南天,1996,頁 179),但在行忠堂自身所印行的沿革及筆者的調查採訪當中,發現行忠 堂本身並非如此認為。據其說法,行忠堂最初雖曾向喚醒堂學習祭神、禮神的儀式,但堂中的五 聖恩主,乃是由當地人士向大龍峒的黃贊鈞請教降神儀軌後,自行請降下凡。是以,有關此問題, 尚有進一步考索的空間。
【6】 清水巖在戰後的寺廟登記,係登記為道教,但因清水祖師本為佛僧,故本文較傾向將之歸類 為佛教,而非道教。比如,位於沙崙的另一間清水祖師廟宇──保安廟,即登記為佛教。近年來, 清水巖無論是在祭典儀式上,還是在各類活動(比如,延請佛教法師講經)的舉辦,也都有朝向 佛教方面傾斜的趨勢。當然,本文的觀點,會比較從學術及神靈的起源角度來立論,並不具規範 意義。蓋因民間信仰,本就具有混合、模糊及普化的特質,往往無法清楚斷定為佛教或道教,比 如,清水巖內,即有常駐道士幫信徒施行各類法事,而清水祖師因其面黑,且神諱中又有一水字, 故有神話傳說,祂乃是道教黑帝的化身。若是該廟的自我認同是道教,自然須尊重該廟。
【10】 雖然這些廟宇的出現,主要是源自淡水當地或臺灣其他地方,但其形成方式、信仰內涵及教 理教義,和戰後自中國大陸播遷來台的許多民間教派,比如一貫道、紅 卐字會等,頗有共通處。
【11】 在筆者的調查當中,七八零年代以後在淡水出現的宮廟、神壇,有極高的比率,都是從台北 市或新北市其他地區輾轉遷移至淡水。遷移的原因,通常和原租賃處已到期,抑或租金過高、無 法負擔有關;另外,也有一些是因神明指示,抑或有所爭議,無法在當地繼續經營有關。遷至淡 水之後,有不少仍是採用租賃或借居的方式,因此,其再次遷移的可能性,依然是存在;在調查 過程當中,就發現一些這樣的案例。
【12】 根據筆者初步的調查及統計,目前淡水民間宮廟及私人神壇所奉祀之道教神靈的數量,實以 玄天上帝為最多,將近有二十間。目前,淡水的玄天上帝廟宇,已開始組織聯誼會,並約定於每 年的陰曆的三月一日,共同舉行繞境活動。其次為媽祖、關公及瑤池金母(含王母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