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淡水道教的源流與內涵 : 道教在淡水的流傳與發展

      漢人在淡水地區有組織的開墾,雖自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即開始,#1 但真正形成街庄,則要到乾隆二十九年之前滬尾及竿蓁林二庄的出現。#2

我們雖 可推測,自有漢人村庄的形成,淡水應當即有道教信仰的傳播;不過,這樣的道 教信仰內容,應當只是個人及某些家戶中對道教香火、神靈的崇拜和住民居家的 信仰習俗罷了。

道教在淡水真正較有組織、規模的傳佈及建構,應當就屬乾隆四 十七年(1782)福佑宮的創建。#3

蓋媽祖一神,雖起於民間,但最遲在明代,即 被納入道教的神譜當中,且有宮觀的建立,亦必有道教玉皇上帝(通常以天公爐 為代表)的崇祀,故我們實可將福佑宮的創建,做為道教信仰在淡水傳播的重要 起點。#4

此外,根據劉枝萬等學者的研究,現今北部正一派相當重要的一支── 劉厝派,其來臺初祖劉師法(1662~?),大約在清乾隆年間,自福建漳州渡海來 臺,並且先定居於淡水,其後,才遷往臺北。#5

由此來看,早在清乾隆年間,淡 水地區,即有天師派道士來此立壇,只是,此一道壇,並未因此在淡水生根繁衍; 倒是大約在咸豐年間才傳入的靈寶派,日後反而成為淡水道教的主流。#6

 

      清領時期傳入淡水的道教,除上述內容外,另有玄天上帝、文昌帝君、保生 大帝、法主公、王爺等信仰的傳播及廟宇的建立;此外,還有天師、九天玄女及 三奶等等道法的傳入。

總結來說,現今淡水道教的主要內容,在清朝時期,大致 上都已流傳到淡水,並在此地生根發展,因此,清代可說是淡水道教的重要奠基 時期。

 

      日治以後,隨著統治者及其政策的改弦更張,淡水道教的發展,亦深受影響。 在日治初期,日本當局對於台地民眾的傳統信仰,基本上採取寬鬆及不干預的態 度,因此,原來的信仰皆得持續發展。

比如,淡水靈寶派非常關鍵的一位道士施 煥(1868~?),在日治初中期,即因其道法精湛,不僅收受弟子眾多,並且,還曾多次受邀到中南部主持醮事。

是以,此時期可說是淡水靈寶派最蓬勃發展的時 代。不過,到了日治後期,日本政府為了加速同化台灣人,故在皇民化運動下, 針對台灣人的信仰,積極推行崇佛抑道、正廳改善、寺廟整理及寺廟神昇天等政 策;

由是,淡水的道教,自然亦深受打擊。比如,根據 1938 年 6 月 11 日《臺灣 日日新報》的報導,為了「打破舊有迷信弊風」及「確立敬神崇祖之觀念」,淡 水郡約二十名道士,曾組成「淡水佛教修道會」,

每週定期接受日語講習及佛事 訓練,#7試圖改造道教。由此可見,到了日治後期,淡水地區的道壇及道教廟宇, 必然深受衝擊。

 

      戰後,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其統治初期,因實施戒嚴,故對於台地的宗教信 仰活動,採取一種較為管制、緊縮的政策。不過,這樣的政策,對於淡水當地的 宗教,並未出現太嚴重的影響。

從現今淡水已進行登記的五十四間廟宇來看,除 了民國四十年代,因政軍局勢緊張、經濟貧乏等因素,完全未見廟宇的興建外, 五十及六十年代,即各有十間及九間廟宇的創建,為戰後各年代最多。

顯見,當 政局及經濟情勢逐漸穩定後,淡水地區的宗教信仰,亦迅速興復。國民政府的宗 教政策,對淡水及台灣道教最大的影響之一,

應當是在四十二年起所推動,試圖 將民間廟宇納入佛、道會之管理約束的廟宇登記規定。#8因為這樣的政策規定, 而使得許多原本並無明顯宗教教派歸屬的民間宮廟,

在進行登記後,都成為道教 廟宇,這自然使得淡水道教的陣容,因此政策的施行而大幅度的擴張,但在同時, 亦會影響一般民眾對於道教的看法及認知。

至於淡水的靈寶道壇,大約在八零年 代以後,因為社會形態的變遷、其他教派的競爭及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使其賴以 為生的喪葬功德儀式案件,亦大幅減少,

連帶也導致淡水靈寶道壇的衰頹,甚且 面臨傳承不繼的情形。整體來說,戰後的淡水道教,特別是在解嚴之後,除靈寶 道壇外,大致皆呈現興盛繁榮的局面,

特別是民間道教的廟宇及神壇,更是如雨 後春筍般的不斷冒出。不過,戰後幾個新興的道派,除慈惠堂外,並未見到傳入 淡水的情形。

倒是由黃阿寬等人所創建的無極天元宮,現今則成為台灣民間會靈 山運動的重要聖地之一;而近一二十年淡水新興的廟宇,亦有不少是因會靈山運 動而興起。

因此,會靈山運動可說是近年來淡水道教及民間宗教的一項重要現 象。總而言之,戰後淡水道教的整體發展,實呈現出傳統制度化道教逐漸衰頹, 而民間道教蜂起盛行的趨勢。

 


 

 

【1】康熙四十八年,陳賴章墾號向當時的臺灣府諸羅縣官府,首次提出申請開發包括淡水在內的 台北大佳臘地區,並獲得通過。

【2】  余文儀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所修纂的《臺灣府志》,已出現「滬尾」及「竿蓁林」二庄。

【3】  從今日福佑宮樑柱及石垛上的落款來看,該宮落成的年代,係在嘉慶元年(1796)。

不過,在 此廟之前,滬尾港可能已有簡陋的媽祖廟,據該廟刊出的簡介,福佑宮始建的年代是在清乾隆四 十七年(1782)。

詳參,李乾朗,《淡水福佑宮調查研究》,台北縣政府,1996,頁 19-23。

【4】 於此亦必須指出,根據福佑宮內之《望高樓碑誌》來看,該宮初落成之時,係由佛教僧人擔 任住持,

而無論從媽祖信仰的各種傳說,以及媽祖常與觀音合祀的情形來看,媽祖和佛教的關係 亦十分密切,但這並不影響媽祖亦是道教神的事實。

戰後的寺廟登記,福佑宮亦登記為道教。

【5】  劉枝萬,《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67,頁 49。

【6】 和淡水同屬泉籍聚落的鹿港道教界,曾流傳最早到鹿港開壇行法的道士莊意,另有一位師兄 弟同時到淡水來設壇。

(李豐楙,〈鹿港施姓道壇與泉籍聚落〉,《台灣文獻》第 52 卷第 2 期,2001, 頁 12)由於莊意大約是在清嘉慶(1796~1820)年間從泉州移居鹿港,

若此傳說屬實,則淡水有 靈寶道壇的傳入,將可上溯至嘉慶年間。惟鹿港地區的說法只是一傳說,無確切資料可佐證,今 姑錄此說,以供參考及進一步的考訂。

【7】  闞正宗,〈司公與乩童──日本「皇民化運動」下道士的佛教化〉,《玄奘佛學研究》第 11 期, 頁 104。

【8】 「寺廟登記規則」最大問題之一,便是只規定佛道寺廟才須辦理登記,且在宗教教派的選擇上,只限於這兩種宗教。

這使得早期許多原屬於一貫道、儒宗神教等等不同教派的寺院,都只能 登記為佛教或道教。如是的情況,

在今日雖已有改變,但仍深深影響民間宮廟對於教派歸屬的認 知。有關此問題,可參考蔡維民,〈從寺廟管理之歷史演變反省寺廟登記的意義〉,

收錄於真理大 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編印,《宗教行政法制》(真理大學宗教學文庫 1),2008,頁 161~170。

邱冠斌,〈台灣神廟管理法令與組織之探討〉,《中華行政學報》第 3 期,頁 155-172。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