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淡水道教的源流與內涵 : 前言

儘管台灣的道教文化十分豐富、多元及淵遠流長,在世界道教當中,亦具有 獨特、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但對它進行現代性的學術調查及研究,卻是要到日治 時期才開始。

只是,日治時期對於台灣道教的研究,最主要還是集中在類似玉皇、 媽祖、城隍、東嶽大帝等等流傳於民間之道教神廟、神靈的調查研究,

至於台灣 道教的核心內容,比如天師、靈寶等制度化的傳統道教流派,卻只有粗略的調查、 分析,而未見深入及專題性的探究。#1

到了戰後,劉枝萬於一九六○年以降,陸續針對松山、樹林、中壢、西港的 道教醮典及閭山派收魂法事,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紀錄、分析及探討,不僅為戰後

「台灣道教」的研究,奠下豐碩及重要的基礎,也為早期台灣的醮典儀式、北部 道壇的傳承,以及閭山派的法事,留下非常珍貴的資料。

劉枝萬#2之後,對於台灣道教及其儀式的調查研究,便逐漸興盛、全面及深入,比如,台灣的李添春、 李樂俅、丁煌、李豐楙、呂錘寬、

吳永猛、Paul R. Katz(康豹)、賴宗賢、許麗 玲、謝聰輝、謝宗榮、李麗涼、王見川、林振源及筆者,歐美的Kristofer Schipper

(施舟人)、Michael R. Saso(蘇海涵)、John Lagerwey(勞格文)及日本的大淵忍 爾、淺野春二、丸山宏、松本浩一、山田明廣等等學者、專家,

#3都分別投入台 灣道教相關領域的研究,並產生不少傑出的研究成果。此外,台灣大專院校當中 的碩(博)士研究所,近年來,亦出現許多以台灣道教為主題的學位論文。

整體 來說,戰後至今,對於台灣道教的研究,最主要是聚焦在地方道壇的源流及其儀 式內容、道、法二門各種陰陽齋醮法事,以及民間道教神廟、神靈及其信仰、儀 式等幾個面向,

並已積累許多成績。此外,對於全真道和內丹在台灣的傳播,以 及戰後在台灣本土新興的一些道派,比如慈惠堂、天帝教、崑崙仙宗等等的研究, 亦不斷在開展當中。

不過,由於台灣道教儀式繁多及台灣道壇的分佈廣泛,再加 上完全專注於台灣道教之研究的人員不多,所以無論是在道教道壇、科儀,還是 在內丹、組織及人物等等方面,

都還有許多可以進一步拓展及深化的空間。再者, 截至目前為止的研究,都主要是採取歷史、音樂學及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其具體 成果也主要體現在這些學術面向上,

至於類似思想、哲學、宗教學(比如,宗 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哲學等等)及儀式理論的方法和層面,則幾乎付之 闕如。

是以,對於台灣道教的研究,不論是在主題,還是在研究方法及向度上, 顯然都須再強化。

本篇論文,主要是以淡水道教的源流及內涵做為研究的主題。對於台灣地方 道壇的調查研究,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未被研究的區域,實要比已被研究者 來得多。

再者,向來的研究人員,也絕少針對一個鄉鎮的所有道教信仰,進行全 面及深入的探討。

#4本文之嘗試,除有助於台灣道教之全面性的認識外,更由於 淡水的靈寶道壇,乃是大台北地區,除八里的會真壇外,唯一僅存的原生性靈寶 道壇傳佈地區,因而有其特殊的價值。

下文,我們首先闡述台灣及淡水道教的主 要類型及內容,其次,則闡述淡水道教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演變情形,最後,再 逐次分類析介淡水道教的主要內涵及由來、發展。


比如,日治時期研究台灣民間宗教成果最豐碩的增田福太郎,便是如此。詳參,增田福太郎著, 黃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  劉枝萬有關台灣道教的研究,主要見於其所著述的《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台北:中研 院民族所,1967)、《中國民間信仰論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74)、《台灣民間信仰論集》,

(台北:聯經,1983)及〈台灣的道教〉(收入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等譯,《道教》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 116154)等書論。不過,劉枝萬對於醮典的紀錄、研究及北部劉厝、 林厝道壇傳承的調查紀錄,固然相當全面及完整,但在道教科儀的分析、探討上,仍較為簡單。       

3 有關日文學者對於台灣道教儀式的研究情形,可參考高致華所撰〈評丸山宏《道教儀禮文書の 歷史的研究》〉,《漢學研究》24 卷 1 期,  頁 491-495 及〈概論日本學界對於道教儀禮及華人民 間信仰之研究〉,《臺灣宗教研究》第 10 卷第 1 期,頁 27-48。

4 現今台灣許多鄉鎮城市,皆有地方志的編纂。這些為數眾多的地方志,也必有專章、專節介紹 各地方的道教。但這些地方志書當中所闡述之地方道教的內容,幾乎都集中在民間的道教神廟及 神靈上頭,而絕少涉及地方道壇及其儀式。再者,其內容通常只是一般性的調查及介紹,較少專 門及深入的分析、探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