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佛教寺廟及團體介紹 : 鄞山寺

清乾隆以後,汀州永定人先後兩次在彰化和淡水建定光佛廟,與當時的移民狀況很有關係,[1]鄞山寺建立的初衷即在於凝聚台北地區閩西汀州人的力量與情誼。道光年間,汀州人移居台北地區日漸增多,汀州人張鳴岡發起建廟活動,淡水的汀州富商羅可斌、羅可榮兄弟捐獻土地,汀州移民們一起集資建造,鄞山寺於道光四年(1824)落成,奉祀由汀州武平縣巖前城迎來的守護神「定光古佛」。鄞山寺於是成為汀州移民心靈的寄託與信仰中心,同時也兼作汀州鄉親來台灣住宿的「會館」,所以鄞山寺殿身左右護室有客房,提供同鄉出外謀生或考試的暫居之所。

定光古佛,俗姓鄭,法名自嚴,福建泉州同安縣人,他的一生充滿神異的傳說。大約生於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2]十一歲出家,十七歲遊豫章,曾為地方除蛟患,乾德二年(964),至汀州府武平縣的南巖,攝衣趺坐,蟒蛇、猛虎都不敢傷他,後俯伏而去。南巖地方人士把他視為神明,為他建庵居住,真宗祥符八年(1015)圓寂,享年八十二歲。神宗熙寧八年(1075)賜號「定應」,徽宗崇寧三年(1104),加號「定光圓應」,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頒賜額「定光院」為庵名,[3]汀州人尊其為「定光佛」,成為閩西汀州人的守護神。

臺灣主祀定光古佛的寺廟僅有兩座,一是淡水的鄞山寺,另一是彰化定光佛廟(舊稱定光庵),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此外,位於板橋的接雲寺則自光緒年間遷廟後加入定光古佛為配祀神。[4]鄞山寺目前是淡水的二級古蹟,咸豐八年(1858)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再修,大體上仍完整保存道光初年原貌,是全台灣完整保存的一座定光佛寺,[5]目前仍由汀州移民來台的江、蘇、游、練、胡、徐等六姓後裔管理。



[1] 楊彥杰,〈淡水鄞山寺與台灣的汀州客家移民〉,《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3,(福州:2001),頁39-45

[2] 王見川,〈從南安巖主到定光古佛──兼談其與何仙姑的關係〉,《圓光佛學學報》,10,(中壢:2006),頁218。按:《臨汀志》僅載鄭自嚴於真宗祥符八年(1015)卒,享年八十二歲,王氏綜合南北宋之史料,定此年為定光佛之生年。

[3] 北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八〈南安巖巖尊者〉,《續藏經》第13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頁476-477;南宋胡太初修 趙與沐撰《臨汀志》卷七〈仙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頁166

[4] 光緒四年(1878)接雲寺遷移至舊城西南隅現址重建,歷工九年,於光緒十三年(1887)落成。接雲寺所在地本是當地望族汀州人胡漳偉之居住地,在廟方情商下,胡家捐地建廟,舉家遷至頂湳仔地,將原本胡家奉祀的「定光古佛」,留存與接雲寺接受信眾膜拜。見康鍩錫編著《板橋接雲寺:寺廟建築與歷史》(新北市:板橋接雲寺管理委員會,2007),頁12

[5] 彰化定光庵因道光二十八年(1840)彰化大地震後受災,重新修葺後,改名為「定光佛廟」;日據時期又因道路拓寬,被拆去前殿,故已非乾隆年間所建之寺廟原貌,因此,只是三級古蹟。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