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民間廟宇調查 : 淡水行忠宮







淡水行忠宮誌
闕素蘭
淡水行忠宮的地理環境與座落位置
淡水有「東方那波里」美稱,東倚大屯山脈,西望臺灣海峽,南面平疇漠漠,西南邊座落觀音山,北向山巒綿延,林木蒼蒼,淡水東南邊緣與臺北北投區相連,北與三芝、石門接壤。
臺北盆地因四面環山,自古對外聯繫不易,主要與盆地的淡水河河系為交通動脈,此區因此自然形成一個地理區域,大體上有三條,其一是沿大科崁溪至桃園、新竹;另一條則沿基隆河河谷至基隆,兩者均是行走不易、運輸困難;第三條則是順沿淡水河,地勢上較平緩且享有航運之便,也因此淡水就成為進出台北盆地的主要要津。[1]淡水為台北門戶、台灣重要港口,不僅見證了台灣開發史,在涉外關係的研究上也佔有重要地位。[2]
淡水行忠宮位於淡水沙崙大庄里,宮址是新北市淡水區新民街一段80號,旁臨淡海新市鎮開發的台北灣豪宅區。
淡水行忠宮的歸屬教派與信仰內涵
淡水行忠宮是一個濟世渡眾的台灣鸞堂,供奉主神南天文衡聖帝關恩主暨南宮孚佑帝君呂恩主、九天司命真君張恩主、先天豁落靈官王恩主、精忠武穆王岳恩主等五聖恩主,配祀三教聖賢仙佛。淡水行忠宮係屬儒釋道合一的民間信仰。代天宣化、弘揚聖教,以五倫八德為宗旨,提倡修德敬神,以關懷人群、祥和社會為職志。
現代化的五倫是以家庭為中心,進而推展到社會,希望實踐八德 ,以和諧經營夫妻、親子、兄弟、朋友、社會等五種人際關係,而成就夫賢妻慧、親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扶持、群己互利的祥和社會。˹萬般由心˼,心的內容即是八德,代表八種良知良能。孝者,敬順長輩之心;悌者,友愛兄弟之心;忠者,大公盡己之心;信者,誠正信實之心;禮者,節制規範之心;義者,行事合宜之心;廉者,堅定高潔之心;恥者,慚愧懺悔之心。[3]
淡水行忠宮信仰對象、內涵及重要性
民間信仰與台灣人們生活是密不可分,是台灣人們賴以安身立命的文化宗教。民間信仰不僅是個文化宗教,甚至是一種「文化現象」,它能夠左右台灣風俗習慣,也深深影響斯土各種宗教信徒的日常生活。[4]在中國民間信仰諸多神明中,關聖帝君是一位非常特殊的神明,關聖帝君就是三國時代歷史人物-關羽,他生前是一位將領、公爵,過世後逐步晉封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極作為「武廟」主神,與孔子「文廟」並祀,而且受到儒、佛、道三教的尊崇[5]。關羽的“忠義節勇信”精神內涵,是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關羽的廟宇普及城市鄉村,信徒遍布世界各地,是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重要精髓,傳承至今。
關聖帝君是深植人心的文化英雄之神,以關公崇高的忠義節操為榜樣,也透過代代相傳使關公的信仰能持續下去,然而關公對我們整個中華文化是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歷史人物,庇佑蒼黎,賜福百姓,死而入聖,精神永留人間。
淡水行忠宮的創建者、創建緣起及過程
民國三十九年(1950)農曆四月十四日,淡水行忠堂副主神呂恩主聖誕當日,李兆麟(李宗範之子)、陳培樹、呂子墻、張其年、翁福壽等五人,前往淡水行忠堂祈求玉旨准賜行忠堂分堂。直至同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行忠堂主神關恩主聖誕當日,才降下玉旨特准於淡水街市即今之「七條通」設立「行忠堂分堂」。行忠堂分堂在未開設前,向行忠堂暫時請借副主神呂恩主、印童童子、令童童子三尊神像駕臨做主神。
民國四十年(1951)農曆二月初三正式開堂,同時李兆麟捐獻廟基兩百坪,房屋八十坪。於民國三十九年八月募資興建行忠堂分堂,民國四十年一月峻工。民國四十二年取得中國道教會會員證及台北縣政府寺廟登記許可證,同年李兆麟被推選為第一任堂主。
民國六十二年「行忠堂分堂」更名為「行忠宮」。民國六十七年李兆麟堂主向信徒表示,行忠宮廟屋狀況不合理想,欲全部拆除再重建廟宇,未重建之前,在廟宇空地先建一棟五層大樓,將五層大樓賣出後,一部分費用作為行忠宮擴建廟宇的經費。表明後,同年將行忠宮拆除為平地。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新建五層大樓峻工。但是之前信徒募資興建的七條通「行忠宮」從此消失。
民國六十八年六月李兆麟過世,他的孫女婿洪忠雄擔任第二任宮主,他提供五層大樓中的第五層兩間房間,一間供行忠宮安置五聖恩主及神聖佛祖,另一間作為行忠宮的辦公室。
民國七十九年至民國八十年期間,購買水源街民宅作為行忠宮的道場,由宮主洪忠雄負責。當時行忠宮的廟址是台北縣淡水鎮水源街一段62巷8號。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十月宮主洪忠雄召開舉行信徒「鸞下」大會,討論行忠宮未來遷移、籌備建廟土地及募款事宜。同年農曆十一月第四次鸞友大會一致通過,成立淡水行忠宮興建籌備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一月三十一日至七月三十一日止,行忠宮推行各項業務,聘請翁福壽全權負責,例如:選擇廟地、募捐、聘請常務委員、常務監察委員、顧問等等。[6]
黃德利表示,行忠宮遷移到水源街巷子內,其空間狹窄沒有發展餘地,於是行忠宮的一些信徒有著重新蓋廟的想法。
行忠宮新建現址在淡海新市鎮的台北灣豪宅中心旁。於民國八十二年農曆十一月一日起,由黃德利發動興建行忠宮,當時黃德利在職是淡水高爾夫球場的總經理,他結識當時很多社會企業人士,他們陸續慷慨協助黃德利捐資建新廟。數月間工事即告峻。黃德利於民國八十二年接任宮主。當淡水行忠宮舉行安座典禮時,當年七條通一些老一輩的鸞生們,非常欣喜感動,他們盼望具有規模的道場終於出現在眼前。[7]
淡水行忠宮主要建築體的發展演變歷程
未拆之前的七條通行忠宮
民國四十年農曆二月,李兆麟捐獻80坪舊房屋,並請土木、水泥工,將該屋修改為廟宇,民國三十九年八月開工,民國四十年一月底完竣。民國四十二年增建一座拜亭。民國四十五年,增建一座西廂約25坪左右。民國五十年再建築一座東廂約25坪左右。民國58年因前殿日久損毀,堂主信徒「鸞下」會議結果決議拆除前殿,再建成具「廟形式」的堅固前殿。民國五十九年農曆正月下旬全部完竣,並安置大廟二川廟門,又同時建造廟前圍牆、魚池、噴水、種植花木。黃德利表示,未拆之前的七條通行忠宮,佔地約300多坪。[8]
行忠宮搬入五層大樓的頂樓兩個房間
民國六十七年因行忠宮廟屋狀況不合理想,全部拆除。民國六十八年在原廟基新建五層大樓,同年洪忠雄提供五層大樓的頂樓兩個房間約50餘坪,作為安置神明及辦公室。
行忠宮遷移水源街
民國七十九年至民國八十年期間,洪忠雄購買水源街民宅作為行忠宮的道場。位於水源街的行忠宮佔地約30幾坪。
大庄里新建的行忠宮
淡水行忠宮現址於新北市淡水區大庄里新民街一段80號。現在座落淡海新市鎮台北灣豪宅中心旁。廟土地面積一百八十三坪,建坪三百九十坪。第一層市正殿供奉神明,第二層是交誼廳及辦公室,第三層是廚房及餐廳。正殿前面有一個寬闊的空地,供停車場與宗教活動的場地。[9]
淡水行忠宮歷年來的主要負責人、管理組織與成員
行忠宮的管理組織與管理階層的變遷,大致分三個階段:
民國四十年至民國五十年的業務分組
堂 主:李兆麟
副堂主:陳培樹
總務組、誦經組:呂子墻
會計組:陳其源
扶鸞組:翁福壽
正鸞手:張其年、李清榮、翁福壽
副鸞手:李侄鏘、李清南、李健鏘、李堵南、賴水田
誦 經:張其年、李清榮、李侄鏘、李清南、李健鏘、李堵南、賴
水田、陳鄭滿、王生玉
抄 錄:呂子墻、陳其源、張其年、李清榮、李侄鏘、李清南、李
健鏘、李堵南、賴水田
招待組:陳鄭滿、王生玉
淡水行忠宮的內門生10:共46人。
民國五十一年至民國七十三年的業務分組
宮 主:洪忠雄(自民國七十一年起)
總務、會計、文書、總主辦:吳錦麟(自民國七十一年起)
正鸞手:張木生、洪忠雄
抄 錄:鍾金埤
誦經、招待客、文書、隨香茶、廚房、清潔廟內外,由內門生負責,
內門生:共計37人。
筆者引用翁福壽手稿提到內門生的名冊無法找到,因此只列出三分之二的內門生。翁福壽的手稿中提到,民國五十年信徒「鸞下」加入者將近八十名左右推斷,當時的信徒至少有八十名。11
民國八十三年淡水行忠宮管理委員會委員職務組織表
顧 問:李永讚、鄭萬弟、顏正直
宮 主:黃德利
主任委員:黃江城
執 行 長:吳仁德
總 幹 事:朱萬金
秘 書:李忠清
總 務:劉忠信
財 務 長:呂廣
助理財務:朱秀蘭、朱淑惠
誥 誦 長:張淑霞
常務監事:雷燈燦
公 關:陳乞
鸞 手:張木生、洪忠雄、謝義雄
抄 錄:鍾金埤、吳錦麟
內門生:共計80人
民國九十六年淡水行忠宮管理委員會委員職務組織表
顧 問:鄭萬弟、顏正直、李永讚
宮 主:黃德利
主任委員:黃江城
執 行 長:吳仁德
總 幹 事:李忠清
秘 書:丁維黃
總 務:劉忠信
財 務 長:呂廣
助理財務:朱秀蘭、朱秀清
誥 誦 長:張淑霞
常務監事:雷燈燦
公 關:陳乞
鸞 手:張木生、謝義雄
抄 錄:鍾金埤
內門生、誥誦生:共計32人
(五)民國一百零七年淡水行忠宮管理委員會委員職務組織表
名譽顧問:李永讚
顧 問 :鄭萬弟
顧 問 :吳仁德
宮慶執事 :葉阿程
宮慶執事 :張東興
宮慶執事 :顏正直
宮慶執事 :鍾順民
宮 主:黃德利
主任委員:黃江城
副主任委員:黃國榮
副主任委員:黃智弘
常務監事:雷燈燦
常務監事:李英徽
總 幹 事:李忠清
副總幹事:朱秀蘭
秘 書:朱淑卿
公關兼任誦經團:林勝弘
總 務:高憲昌
總 務:林裕凱
財 務:呂廣
內門生、誥誦生:共計57人。12
淡水行忠宮年度主要活動、儀式及主要服務內容
淡水行忠宮年度主要活動
日期 |
活動 |
時間 |
正月一日 |
元始天尊萬壽 |
午時團拜 |
正月六日 |
清水祖師佛辰 |
|
正月九日 |
玉皇上帝萬壽 |
子時團拜 |
正月九日 |
安奉值年太歲星君 |
|
正月十五日 |
上元天官大帝聖誕 |
午時祝壽 |
二月一日 |
春季祈安建醮禮斗法會 |
|
二月二日 |
濟公菩薩佛辰 |
|
二月二日 |
福德正神千秋 |
|
二月三日 |
文昌梓潼帝君聖誕 |
午時團拜祝壽 |
二月十五日 |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萬壽 |
|
二月十五日 |
精忠武穆王岳恩主千秋 |
午時團拜祝壽儀式 |
二月十九日 |
觀世音菩薩佛辰 |
|
三月十五日 |
保生大帝吳真人千秋 |
|
三月二十三日 |
天上聖母聖誕 |
|
四月十四日 |
南宮孚佑帝君呂恩主聖誕 |
午時團拜祝壽儀式 |
六月十六日 |
先天豁落靈官王恩主聖誕 |
午時團拜祝壽儀式 |
六月二十四日 |
南天文衡聖帝關恩主聖誕 |
午時盛大團拜祝壽慶典 |
七月十五日 |
中元地官大帝聖誕 |
|
七月擇日 |
中元普渡法會 |
日期另行通知 |
八月初三日 |
九天司命真君張恩主千秋 |
午時祝壽 |
八月十五日 |
太陰星君聖誕 |
|
九月初一日 |
南斗星君聖誕 |
|
九月初一日 |
秋季祈安建醮禮斗法會 |
|
九月初九日 |
中壇元帥千秋 |
|
九月初九日 |
斗母星君聖誕 |
|
十月十五日 |
下元水官大帝聖誕 |
祝壽團拜 |
十二月五日 |
莊尚書千秋(第一任主席) |
祝壽團拜 |
十二月二十四日 |
叩謝值年太歲星君送神 |
|
十二月二十九日 |
除夕 |
|
淡水行忠宮的儀式
春季及秋季祈安福植禮斗法會
(1)贊經:行忠宮在七條通拆廟之後及水源街時,當時宮的空間較
小,自從大庄里新建行忠宮後,空間擴大,再加上與友宮友廟
關係良好,重要宗教活動舉行時,前來贊經的友宮友廟誦經團
也跟著増加。
(2)個人斗改為神明斗:大庄里行忠宮早期在春季及秋季祈安福
植禮斗法會是延續七條通、水源街時,使用個人斗。禮斗法會
期間,斗燈二十四小時不能熄,當時信徒多,有二三班阿嬤輪
流看守斗燈、換茶水,後來因為人手不足,於是將個人斗改為
十三個神明斗,並且在安全考量之下,也將油燈改為爉燭,行
忠宮禮斗科儀以濟世萬民為宗旨。
(3)平安餐
行忠宮在七條通時,禮斗法會一結束,只有簡單的宴請工作
人員,並沒有像在大庄里時,有如此盛大的平安餐,宴請工作
人員外並有招待友宮、友廟代表人及地方機關首長等人。
(1)設宴鴻
關聖帝君聖誕慶典以往均未有設宴鴻,從104年起至今就開始舉辦設宴鴻,供品完全是素食,菜餚豐盛多樣,盛供品的器皿古色古香。
(2)友宮、友廟代表人及地方機關首長獻禮,新的地方廟宇代表人
參加獻禮。例:正興宮、福德廟府、清水祖師廟等等。
中元普渡
從行忠宮在七條通時,舉行小型中元普渡儀式,搬到大庄里後早期由葉雲青老師主持,直到106年開始聘請由羅天大道長率領福佑宮駐廟道士團主持中元普渡後,中元普渡的儀式擴大舉行。
目前參加的信眾,除了信徒外主要有台北灣社區一、二期住戶,尤其二期參加者較多,因為他們社區內無法舉行中元普渡儀式,共計參加人數約200-300多人。
淡水行忠宮的服務項目
點光明燈
光明燈項目:(1)五聖恩主聖燈(2)元辰光明燈(3)事業鴻發燈(4)智慧功名燈(5)生意興隆燈(6)學業進步燈(7)出國平安燈(8)祈福延壽燈
(9)闔家平安燈。
每年初一日、十五日,呈疏文,誦經禮懺,為善信消災解厄,祈福延壽。
安奉太歲
安奉太歲星君,消災解厄,啟開吉祥平安門。每年初一日、十五日,呈疏文,誦經禮懺,為善信消災解厄,祈福延壽。
祭解
謹訂於農曆正月十三日下午一時三十分舉行儀式,呈個人疏文,庇佑各位善信,逢凶化吉,制止凶星,惡煞三殘害,以保平安年。祭解項目:(1)太歲、白虎、五鬼、天狗、喪門。另附小牲禮。(2)病符、補運。
補運
消災解厄,祈福延壽。每年初一日、十五日,呈個人疏文。
收驚
可安魂鎮魄,將失散的魂魄收復回身。全年服務。
求籤
從七言絕句的籤詩中,去解讀恩主公的啟示。全年服務。
拜斗
春季祈安禮斗植福法會: 消災解厄,祈福延壽。農曆二月一日至五日舉行,共計五日。
秋季祈安禮斗植福法會: 消災解厄,祈福延壽。農曆九月一日至九日舉行,共計九日。
中元普渡
關聖帝君薦拔功德主,祖顯先靈歷代祖先,普渡幽門,濟世孤魂好兄弟,誦經禮懺,甘靈法師普渡超度往生的靈性,牽引賜福以保安寧平安,冥陽兩利。謹訂於農曆七月二十三日舉行。
參考文獻
莊家維,《近代淡水聚落的空間構成與變遷》,2005,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29。
楊玉菁,《淡水中寮李家之研究》,2012,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
董芳苑,《探討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出版,1996,頁5。
朱大渭〈武將群中獨一人─關羽人神辨析〉 盧曉衡主編,《關羽、關公和關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17。
5.翁福壽手稿,中華民國七十四年歲次乙丑八月十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1] 莊家維,<近代淡水聚落的空間構成與變遷>,2005,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9。
[2] 楊玉菁,<淡水中寮李家之研究>,2012,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論文,頁1。
[3] 淡水行忠宮簡介。
[4] 董芳苑,《探討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出版,1996,頁5。
[5] 朱大渭<武將群中獨一人──關羽人神辨析> 盧曉衡主編,《關羽、關公和關聖》,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17。
[6] 翁福壽手稿,中華民國七十四年歲次乙丑八月十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7 2018年5月17日訪談黃德利宮主。
8 2018年5月9日訪談黃德利宮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