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淡水的生命禮俗:婚姻禮俗

生命的延續及繁衍,乃是地球上各物種存在的根本目的之一,人類自亦不例外。是以,結合男女兩性的婚姻,自古以來,即備受重視。藉由婚禮的公開舉行,除了可以使男女雙方在心理上清楚的確認自身將從一人世界走入兩人的世界外,而且,也具有對外宣示及排他的作用。

    遠在中國周朝,即將婚禮分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大程序。如是的程序,發展到清代,則演化為「問名」、「訂盟」、「納幣」、「請期」及「親迎」。(《家禮大成》)淡水地區的漢人傳統婚俗,雖在名稱上,不一定沿用自古代,但其基本的儀節,實亦不脫上述六大項次,只是中間還融入一些地方特有的習俗。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及社會的演化,傳統的婚俗,演變到今日,已有逐漸簡單化、個別化及多樣化的傾向。以下即依婚前禮、正婚禮及婚後禮等三大階段,依次介紹淡水地區傳統及現今所流行的婚姻禮俗。

(一)婚前禮

    淡水漢人傳統的婚前禮俗,主要內容計有說媒提親、相親看親、問名、納吉、訂婚、送日頭(即請期)及安床等幾項目,其內涵,進一步分述如下:

在傳統社會中,男女雙方直接見面、認識的機會不多,且對自己的婚姻並無絕對主導權,因此,一旦到了適婚年齡,男方家長便會委請媒人或親友幫忙物色、挑選合宜的對象。媒人或熱心的親友,為賺取媒人錢,抑或基於情誼、好心,便會嘗試推薦各種不同的人選。如果男方家長根據媒人、親友所提供的資訊,覺得合宜、相當,便會再請媒人攜帶禮物正式向女方提親;若是女方接受,婚事初步決定,便可進一步向女方問名及換庚帖。此提親動作,即古代所謂的「納采」。    

及至後來,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男女自主性提高,為使男女雙方在婚姻確定前,增加見面、了解之機會,因此,在正式提親前,便開始加入「相親」或「看親情」的程序,使男女雙方可以先「對看」;若男女雙方皆覺滿意,即可進一步認識、交往。最後若決定結為夫妻,再由男方委請媒人向女方正式提親。到了今日,男女自由戀愛的情況普遍,一開始的認識、交往,根本不用媒人居中穿針引線;直到男女雙方已決定步上結婚之路,再由男方尋找一位「便媒人」,一同前往向女家提親。

問名及納吉。古代男女雙方,因在訂婚、結婚之前,皆無相互認識、了解的機會;因此,為了確定雙方是否適合結為夫妻,傳統所採用的方法就是「合八字」。所謂的「問名」或「換庚帖」的程序,即由此而來。當男女雙方已有進一步締結良緣的意願,男方便可將自己的生辰八字書寫在一張紅色的庚帖上,委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方在收到男方的庚帖後,也將其生辰八字的庚帖,交給媒人,帶回給男方。男女雙方在取得彼此的八字庚帖後,便會置放在正廳祖先牌位之前三天。若是在三天內,家中一切平安無事,即認為這是一桩可以成就的好姻緣,此即所謂的「納吉」;反之則否。對此程序,亦有人家除了置放在廳頭、請祖先鑑核外,還會再將男女雙方的八字,送給命理師審批;若命理師認為二人八字合適,即屬良緣。現代社會,因男女雙方往往自由戀愛已久,故問名、納吉的程序,除非是深信命理之家,否則已不太受到重視。

訂婚。訂婚又稱文定或送定,即男女雙方正式約定締結婚姻關係,此儀式,係在問名及納吉後舉行;主要的程序,又可分為下聘(納采)、掛手指、祭祖、訂婚宴、女方回禮等細目。訂婚當天早上,男方親屬六人或十二人,先上香祭告神明、祖先,然後在媒人的引領下,攜帶著六種或十二種的聘禮,搭乘車輛(早期則乘轎),前往女方住家。抵達時,男女雙方皆會燃放鞭炮,表達相互迎接、祝賀之意。其後,進入屋內,雙方家屬先相互寒暄問候,再由男方將聘禮抬入、陳列,並逐一點交給女方。女方在接受聘禮後,即將禮物陳列在敬奉神明及祖先的供桌上抑或大廳當中。接著,女方邀請男方親友入座、奉茶,再由媒人逐一介紹雙方親友。待雙方皆已坐定,並已相互認識後,此時,新娘會在一福壽雙全之好命婆的引領下,以茶盤托著甜茶,逐一敬奉給男方親屬。男方親屬在喝完甜茶後,會在茶杯當中,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紅包以答謝,再由新娘將茶杯逐一收回,此即所謂的「壓茶甌」。不過,這樣的儀節,現今常被省略。

「壓茶甌」後,即進行「掛手指」及「祭祖」儀式。「掛手指」乃是整個訂婚儀式的核心關鍵,其中具有相互套牢、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意涵,而戒指便是兩人互贈的信物;一旦為彼此戴上戒指,自然也代表雙方間的婚約已告確定,從此以後,二人的生命,也緊密結合在一起,就像戒指與手指的關係一般。「掛手指」時,先由準新郎為準新娘的右手中指戴上戒指,再由準新娘為準新郎的左手中指戴上戒指。男女雙方在互相穿戴戒指之時,長輩們通常會提醒手指須微微彎曲,不可讓對方一戴到底,以免婚後被對方「壓落底」或「吃死死」;此乃反映夫妻二人在婚姻關係中,所常存在之互爭主導權的微妙心理。另一方面,訂婚的戒指,通常為一金、一銅;以金、銅為材質,乃是期許二人在結婚後可以「同」心「同」德,且互相愛重如珍愛黃金一般。「掛手指」結束後,兩人的婚姻已經確定,雙方親屬的關係也不一樣了,所以此時媒人也會提議雙方改換稱謂,重新稱呼對方,以進一步確立這樣的關係。之後,女方家人會上香祭祀神明、祖先,稟告神祖雙方婚事已定,祈求能保佑婚姻幸福美滿。整個訂婚儀式至於此時,一般都已到中午,所以,女方通常會在家中,抑或在外面廳設宴宴請男方親屬,此即訂婚宴。不過,這一頓的訂婚宴,在習俗上,男方須在結束前即離開,且不能說再見,以免訂婚一事,還有狀況。男方離開之時,女方會將男方所帶來的部分聘禮及禮餅,交由男方帶回,並另外準備六或十二樣的隨身用品送給新郎,當作回禮。這樣的習俗,除了具有禮尚往來的含意外,也在共同分享婚姻的幸福及喜氣。

請期及安床。男女雙方在訂婚後,婚姻關係已告確定,因此,接下來便須安排後續的結婚典禮事宜。傳統漢人具有濃厚的順天應時思維,認為人類在世的一切活動、舉措,只有順應天地之規律及變化,才會平安順遂,風水及良辰吉日的講究,即反映著如是的思維。男女之合婚,既牽涉到兩人、兩家的幸福及理想後代的繁衍,故自然需謹慎為之。由是,整個結婚過程中所須進行的類似安床、嫁娶、出轎、入房等程序,都須特別延請擇日師幫忙選擇吉日和吉時。一旦選定之後,男方即將此「日課表」,連同禮物,託媒人送到女方家中,讓女方預作準備,此即所謂的「請期」或「送日頭」。日課表出來後,男方即可根據課表上所擇定的吉日,安設新婚用之床舖,以求在此繁衍出理想的後代。

(二)正婚禮

正婚禮即古代所謂的「親迎」,乃是婚禮的正式舉行及完成。其具體細目又可分為祭祖、親迎、辭祖、放扇、潑水、入門、祭祖、拜堂、入洞房、喜宴、吃茶及鬧洞房等等程序。

已完成訂婚儀式及選定婚禮吉日的男女,在婚禮舉行當天,男方在祭告過神明及祖先後,攜帶著捧花、屎尿盤(含豬腳、雞、魚等牲禮)及轎斗圓等供品、禮物,即出發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不過,根據淡水婦女的說法,以前迎娶,新郎並不一定要親自到女方家,而是直接雇用一花轎,將新娘子迎接過來。現在,則幾乎都由男方搭乘禮車至女方家親自迎娶,這也反映出男女地位的變化及平等。男方的迎娶車隊,一路上燃放鞭炮,抵達女方家後,女方除燃炮迎接外,也會委請一家中年幼晚輩,幫新郎開門。隨後,男方進入女方家,並將準備好的供品、禮物贈送給女方祭祖及答謝父母,女方也會請新郎及其親友吃雞蛋茶或湯圓。待用畢,新娘即由媒人牽引至大廳,與新郎同立,先一起上香祭告神明及祖先,接著再一起拜別父母,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此即所謂「辭祖」。

「辭祖」後,新娘即在新郎的牽引下,步出家門,走向禮車。此時,媒人會以八卦米篩或黑傘(已有身孕者)遮蓋在新娘頭頂,避免見天遇煞。待新娘上車,臨走之前,會從車內拋出一把扇子,兼有「放性地」及從此與娘家分散的意涵。而新娘的母親,待禮車起,也會往車後潑灑出一盆水,此則意喻女兒出嫁,即從娘家脫離,此後應當專為人婦,不要再回頭。

當迎親車隊返抵男方家,男方同樣會先委請一男童,捧持著兩個柑橘的喜盤,恭迎新娘下車,此即所謂「拜轎」。新娘下了車,便會以手摸橘,並將一紅包壓放在柑橘之下,此時新娘的頭頂,同樣會以米篩或黑傘遮蓋。在準備進入家門前,要先踩破一塊瓦片,並跨過一個火爐,方可進入。踩破瓦片有「破穢」之意,即把不好的東西,都留在屋外;此外,亦有原來之身份已破,從此將開啟一嶄新身份的意涵。至於跨過火爐,則兼具淨身、生湠、興旺,以及去故生新的多重意義。不過,到了今日,這樣的習俗,已逐漸消失。

當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導下進入男方廳堂時,媒人會一面向空中揮撒鉛粉,一面口唸「人未到,緣先到」的吉祥話。待入了廳,即先祭拜神明及祖先,再由新郎帶領新娘進入洞(新)房。在洞房當中,新人會一起坐在舖著新郎長褲(褲內放著錢或紅包)的兩張椅子上,並一起吃湯圓(食圓)或甜湯,取喻夫妻一體、圓滿甜蜜及早生貴子之意。隨後,二人即牽手一同出席喜宴,並逐桌向長輩及親朋好友致敬茶酒,表達感謝;親友們也會趁此時向新人們獻上恭喜及祝福之意。在過去,喜宴往往設置於自宅或自宅附近,並聘請廚師來辦桌;現在則多在飯店或餐廳中舉行。喜宴當中,也常會邀請主婚人、證婚人及至親好友上台致詞祝賀;經濟情況較好的人家,還會邀請演藝團體,表演各種節目,以增加歡樂之氣氛。喜宴接近尾聲時,新郎、新娘即會捧著喜糖等物,一起站立在出口處,逐一送別親友,並向其表達感謝之意。最後,男方方面的一些親戚,還會特別留下來,接受新娘的奉茶,同時也讓新娘多加認識男方家的這些重要親戚,此即所謂「吃新娘茶」。親戚們在喝完茶後,也會回贈以紅包當答禮,閩南人稱此為「壓茶甌」。

(三)婚後禮

婚後禮主要有拜見公婆及歸寧二書。在古代,新娘在婚後第三天,才會正式出廳正式拜見夫家的神明、祖先及公婆;後來,在隔日就出廳拜見。但到了今日,已幾乎省略此儀節。另外,在婚後數日,新婚夫婚也會一同返回女方家做客,此即所謂「回門」或「歸寧」。返外家時,新人會準備各項禮品,來敬拜岳家的神明及祖先,岳父母則會準備宴席,來款待女婿。若是男方及女方家距離較遠,女方也會趁著新人歸寧之時,才宴請那些無法出席結婚喜宴的親戚。最後,新人要回家時,女方則會準備類似糕餅、桃子、甘蔗及帶路雞等物品,讓新人帶回。糕餅寓意高升,甘蔗則是希望兩人的婚姻可以像甘蔗一樣的甘甜,至於帶路雞,則是期待兩人可以像雞隻一樣的繁衍後代。不過,到了今日,在家中養雞,已十分困難,所以現在都以現成的帶路雞禮籃來取代。

以上所主要介紹的,是淡水地區福佬系漢人的傳統婚俗及其現代演變情形。儘管淡水地區除了福佬系漢人之外,尚存在類似原住民、客家及外籍人士等其他的族群,但因數量不多,且篇幅有限,故只能以此為主。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今日的淡水仍是以福佬系的漢人為主,但在族群及信仰、文化逐漸多元化的大潮流下,漢人的結婚婚俗,亦有日趨多元的情形。比如,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及佛教的人,便會選擇天主教、基督教及佛教的形式,由是而使得淡水地區的結婚禮俗,更加的豐富、多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