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的民間寺廟及組織 : 淡水的鸞堂

座落於淡水忠山里的行忠堂,創建於清同治中期(約1865年),主祀關聖帝君、孚佑帝君、王天君、岳武穆王及司命灶君等五恩主,係一個藉由扶箕降神的方式來從事宗教修行、勸善教化及濟世救人的鸞堂。行忠堂創建以後,靈驗異常,故得到各方民眾的崇信。明治二十九年(1896),行忠堂首先分香出九份金瓜石一鸞堂,即今勸濟堂的前身。明治三十二年(1899),行忠堂再分香出三芝智成堂,該堂後來又分化成三芝在地的智成忠義宮及錫板智成堂,後來又有台北分堂贊修堂。三芝的智成堂及台北贊修堂,曾於昭和十一年(1936),由鸞手楊明機,扶出《儒門科範》一書,創立一個以鸞堂為主的新興教派──「儒宗神教」,故在台灣鸞堂及民間宗教的發展歷史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角色。昭和三十五年(1902),大龍峒人士吳庭燎,自淡水行忠堂分靈呂恩主,供奉於大龍峒街自宅,稱為「樂善社」,即今大龍峒覺修宮的前身。及至戰後三十九年,淡水行忠堂又於淡水市區設立分堂,此堂最後於大庄建立行忠宮。從上所述,可見淡水行忠堂乃大台北地區鸞堂的一重要發源地,在台灣北部及整個台灣鸞堂發展歷史當中,具有相當關鍵及重要的地位。

鸞堂係一種以扶鸞教化及濟世救人為主的廟宇及團體,凡加入鸞堂者,即成為鸞門學生,並須遵守鸞堂的一些訓示及規矩。故鸞堂不同於一般的香火廟宇,因而具有宗教教派的屬性及特質;鸞手楊明機所扶鸞創立的儒宗神教,便是一個重要範例。及至戰後,行忠堂的扶鸞活動已相對沒落許多,該堂也逐漸轉變成一般的香火廟宇。

 

 

蕭進銘 編輯